肠息肉治疗的必要_保健常识_尊龙凯时
  • 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健康园地
    保健常识 疾病预防 急救常识 政策宣传
    保健常识
    肠息肉治疗的必要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5/13 10:01:20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逐渐关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肠镜检查,检查会发现有肠道息肉,可能为单个或者多发者,很多结直肠长了息肉的患者,临床未必有任何症状,只是偶然因腹泻或便血检查后才发现得了肠息肉,临床上常常遇到患者会问:
    1. 到底什么是大肠息肉?

           肠息肉就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的总称,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

           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2. 怎么明确肠息肉性质?

           肠镜下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诊断,正确的处理是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以最终判定息肉的性质。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诊断的“金标准”。

    3. 大肠为什么会长息肉? 肠道长息肉是什么引起的呢?

    ⑴ 年龄饮食因素与生活习惯

           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发生率较高,而吃蔬菜及维生素C多者较低。北美、西欧多见,南亚地区少见,可能与这样的饮食习惯有关。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高脂肪膳食能增加肠道中的胆酸,胆酸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食物中含纤维多息肉的发生就少,反之就多,吸烟也与腺瘤性息肉的密切关系,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发大的腺瘤。

    ⑵ 炎症刺激

           肠道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如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因为肠道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或溃疡而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这种病理变化多见于炎性息肉。也有报道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

     ⑶ 基因与遗传

           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某些多发性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患者由其父母生殖细胞内遗传得到有缺陷的抑癌基因APC等位基因,而结肠上皮内的另一个APC等位基因在出生时是正常的,以后当此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时,则在突变部位发生腺瘤,这种突变称为体细胞突变。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⑷ 肠黏膜损伤和肠道炎性疾病

           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形成肠息肉。长期便秘患者,经常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

           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⑸ 其他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报告,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与非肥胖、非糖尿病女性相比,糖尿病加肥胖可使结直肠腺瘤和更晚期阶段发现的腺瘤的风险增加一倍以上。    

    4. 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关系?哪一种肠息肉容易发生癌变?

          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非肿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会发生癌变,主要包括:

    ⑴ 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⑵ 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

    2、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

           腺瘤性息肉可分为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见。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机会,是癌前病变,应积极处理。

           大肠腺瘤癌变的影响因素包括:

           腺瘤大小、数目、组织病理学类型、大体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及腺瘤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

    5. 肠息肉恶变时间是多久?

          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5年。

    6. 发现肠息肉咋办?

          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必须做活检进行详细的病理检查以排除癌变。

    根据肠镜活检的病理结果,如果为腺瘤性息肉,建议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肠癌。

          大肠腺瘤的治疗方法有:内窥镜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目前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

    ⑴ 内窥镜治疗

           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

           内窥镜治疗包括高频电切除(电凝器灼除、活检钳凝切、圈套凝切、EMR、ESD)、微波治疗和激光治疗等。

           内窥镜治疗较为安全,创伤小。通过纤维结肠镜高频电切:适用于小息肉。

    ⑵ 手术治疗

           以下情况需要手术治疗:

    ○ 对于病理检查证实有癌变或疑有癌变;

    ○ 腺瘤较大;

    ○ 腺瘤呈广基型;

    ○ 腺瘤数量较多密集分布于某一肠段以及息肉病、腺瘤病等仅行内窥镜无法切除的大肠腺瘤患者,应采用手术治疗。

    7.大肠息肉切除后还需要做什么?息肉切除是否等于解除了癌变警报?

           大肠腺瘤治疗后还必须进行随访。

           低危人群:

    ○ 大肠腺瘤为单发、带蒂(或小于2cm的广基的管状腺瘤)伴有轻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为低危人群。

    ○ 治疗后1年复查纤维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加气钡双重对比钡灌肠检查)。若为阴性,则每年需要进行粪隐血试验检查,并每隔3年复查一次纤维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加气钡双重对比钡灌肠检查)。连续3次阴性者,延长至每5年复查一次纤维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加气钡双重对比钡灌肠检查),期间仍然是每年行粪隐血试验检查。

    ○ 如果某次检查发现腺瘤,再次治疗后仍按首次治疗后的随访方法进行随访。

           高危人群

           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者,属高危组:

    ① 多发腺瘤;

    ② 直径≥2cm;

    ③ 广基的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

    ④ 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或者腺瘤癌变者(原位癌或浸润性癌)。

           高危组治疗后3~6个月内复查纤维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加气钡双重对比钡灌肠检查),如为阴性,6~9个月再次复查内窥镜,仍阴性者,1年后再次复查内窥镜。连续2次都阴性者,每隔3年复查一次内镜,期间每年行粪隐血试验检查。如果某次检查发现腺瘤,再次治疗后仍按首次治疗后的随访方法进行随访。

    热点新闻
    友情链接: